截止 2025-03-25,人生来到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可以说是要从第一个职场大学毕业了。笔的目的只是想抚慰个人的心情,同时厘清一些生活的思路。
遥想 2021年3月,肉身还在北京,彼时已经拿到了阿里的 offer,毕业论文已不再需要修改,拒绝了优秀论文的申请,投资的沪深300已经出清。除了成家问题,似乎当时几乎没有任何烦恼,在北邮的小宿舍里看电影、打游戏、桌游和朋友到处玩。
四年后的今天,久违的让我有了当年考研二战的焦虑和迷惑。纯情感性的迷惑,理性客观的来说人生仍在正道上,或者不如说做对了大量的选择。
那么迷惑在哪里呢?我认为是“墙内墙外”的困境。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墙,在互联网、短视频以及 AI 的加持下,看似墙不再实则处处在且愈来越高。原因只有一个,我们触手可及的信息摄入,都是碎片化的精心处理的注意力诱饵。世界给了我一颗「蓝药丸」让我认命躺下,美丽而又致命,同时也给了我一颗「红药丸」要求我冲破围墙,痛苦而又虚无。
无孔不入的「蓝药丸」
我觉得如今世界提供了太多的蓝药丸。当你接受它,蓝药丸的提供者就会获得属于他 or 她的一份报酬,当然他们会称之为「我为社会创造了价值」,然后转头去服用属于他自己的「蓝药丸」。
以我自己的为例子,从蚂蚁金服退到国企似乎就是一个伪装成红药丸的蓝药丸。在这里我将忠实地记录选择蓝药丸的经历,我将其分为蓝、伪红两部分进行分析,而红的部分则放到下一章节。
首先是蓝的部分,毋庸置疑国企的早下班是蓝色的部分,这符合摄入的宣传信息,也符合当时的情报收集。远离蚂蚁,从单位工作时间回报率的角度来看似乎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心理健康的量表也迅速的恢复,直至今日也没有再回到暴躁的状态。这无异是真真切切的蓝的部分,我不想去往“大模型”至少是当时给“大模型”写爬虫的方向奋斗了,个人觉得是无意义的,至少对当时的我来说是无意义的。随后,我很快便有人提供了各种「蓝药丸」,其中一个便是贴着「国企福利」的「蓝药丸」。
其次是伪红的部分,当时有很多人还有网上的信息都宣扬了一种似乎我多了时间就可以将个人的「闲置」时间进行更高效资本化的方案。我信以为真,然而实际是蠢得可怕。实际到了 toB 和 toC 业务中,会发现项目的组队我所拥有的技能是最不值一提的,社会中充斥着相关技术人员。似乎除了知识付费去给别人提供「蓝药丸」我想不出任何还算不错的挣钱方式。甚至,在大厂拧了两年螺丝,连娱乐的能力都缺失了以至于闲了时间迅速的被别的「蓝药丸」,比如短视频、视频解说所填满。
可以看到我所有的出发点其实都是想要「蓝药丸」的心态,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我的本心,但无孔不入的「蓝药丸」机会放大了这个心态。
虚无的「红药丸」
在这段时间,我隐隐约约摸到了两颗红药丸、一个是学弟递出的「增强版红药丸」,一个是本次国企「蓝药丸」中隐藏的「红药丸」。增强版红药丸给我提供了更加进一步的提升个人技能的清晰路径,很累且结果无人能够保障。这部分的细节这里就不展开了。我想重点说说「蓝药丸」中的红药丸。
看似躺平草台的工作中,我发现整体负责的范围变得空前的大。我不再是一个算法,而成为了整个项目的负责人,同时还没有稳定的手下。我单兵作战,间或去协调各种资源。我看到了甲方乙方的博弈,招采的小九九以及大家向往的“权力”的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代价及一整套不成文的游戏规则。
一颗红药丸就这么顺着蓝药丸一起顺了下去,可能的路就这么水灵灵的消失了,剩下的就只有不确定与更不确定的事情。没有任何较大的事情是“努力”就有回报的了,甚至你可以知道是 90% 没有回报,剩下的 10% 的回报还要靠运气。
和解
到这里,大部分人肯定已经看到了上面所有的所有有个前提假设「墙」是存在的,而「药丸」只是解法。我们渴望去突破「墙」,我们的欲望永远在「墙」的另一边。因为欲望在,我们就愿意一片一片的吞下解药。但「墙」是否可以不存在,是否「墙」本身也是某种环境带来认知限制。前些日子,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棒。他引用的是金刚经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概就是放下欲念,做当下能做的事情就好。
本文还是一篇虎头蛇尾的随笔,也许未来还会补充,就暂且写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