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账户现状:
账户:2025年01月收益为 -3.54%,1月抛输沪深300全收益 1.2%
仓位:整体的仓位往港股大幅倾斜,归因在去年年底,比亚迪等A股仓位的切换
AH 仓位 | 7:43 |
---|---|
成长/价值/现金 | 5:5:0 |
组合股息率 | 3.37% |
组合现股息率 | 3.05% |
🧠 思考记录:
重要事件:
- 特朗普顺利上台,上台后大刀阔斧的进行动作。我个人觉得这是美国至上,右翼化的延续,但经济市场规律之下,个人还是偏向于「这次还一样」。
- 特朗普的「政策」会影响到多少国家,多少国家会选择如何站队,我们还需要观察。但政策的变动会大幅影响市场,右翼化的大环境下微观层面会有多大变化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 Deepseek 发布了模型,掀起一阵新的「共识」苗头。但和 nvda 掀起的 AI 共识一样,我个人看不懂。所以也赚不到对应的钱,可能这也是 1月收益很平平的原因。从目前的 AI 产品来看,其商业模式扔为偏 B 端市场,这意味着其需要和各个行业内龙头来进行分羹,我认为目前的市场仍高估了当前或者说未来 AI 的能力。AI 不能用互联网思维来考虑,更不能简单的用数据飞轮来考虑。
心态:
1月的心态上很不稳固,仿佛当年 nvda 兴起的时间点。市场有新的共识在形式,但是这不是我的游戏,但心态上还是会有些羡慕,尤其是别人在很多标的上段时间拿到 50% 的成绩,在几日之内拿到 15%+ 的成绩。
心态导致的错误,可以说是在某电商平台上。这很值得拿出来说说,「成长股策略」和「抽烟蒂」策略是完全不同的。核心其实是需要在「绝对的价格边际」和「优秀的公司但价格不低」之间做出选择,但策略需要一以贯之。在这个电商平台之中,我曾经是其员工,知道其文化的变质(很严重的大公司病),知道其过去喜欢追热点投资(大多失败),知道其过去曾做过对股东不好的行为(但没那么严重)。这导致在「绝对的价格边际」和「回购拖底」下心态上先承受不住,进行了转换。这带来了单标的月 20% 的损失,并几乎死在了黎明前,这很值得重重的骂骂自己。
至于,某些 DS 的概念股,影视概念股,AI 扭亏概念股的错过,我执拗的认为这不是我的能力范围内,所以理性上应当不去在意。
研究:
本月对某信托公司,某生物科技公司,某电力公司,某4S经销商公司进行了进一步细致的调研。尝试找小伙伴一起看公司,提升效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一个人看效率更高。我相信我 2025年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研究效率,尽量跟上雪球一些大佬们的步伐。
交易:
1月份交易不多,就小范围做了三笔:
- 360 左右抄了一些互联网龙头。
- 某电商平台,因为对其文化的不信任,切换到了中概互联来分摊风险。
- 在某些4S经销商上做了一个 T
风险提示:所有信息都可能充满了段狗的偏见,请自己对自己的投(du)资(bo)决策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