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的缘起有两个事情,一个是 PaulWu 一个我非常非常喜欢的成员出身有着良好人品和极其优秀的业绩的大佬被喷退网。一个是影视飓风的 Tim 在表达童年精力时,大家依旧会忽略其本人感受,甚至会说这些感受他不应该放在公网只应该在自己的同温层去表达。
借着这个由头,想记录下自己对互联网的一些此时此刻的看法,也许会日后回头看会有新的感悟。
当前的互联网起源于早期的一个军方项目,随着技术和开源反叛精神得以发展至今。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互联网大家常说的“开源精神”,真的是那么理所应当吗?还是只是理想主义的一次微弱的闪光。个人觉得从目前来看是后者,至少之前的理想的开源精神往往会在MVP技术出现后迅速抛之脑后。至今还记得在学校的时候,我对参加的项目使用开源代码协议中写到不让商用有所犹豫时,一个身价上亿的大佬(一个微软和Goolge都认证的开源代表的大佬),两个创业公司的企业家毫不犹豫地说没关系,抄一抄洗个稿就好了。再到后来,听到奥特曼以开源和理想为由头聚集技术人才,然后再“洗”掉变为商业化公司的行为。可以说当下的互联网已经今非昔比,再守着过去的理想主义已经毫无意义。
抛开道德这些主观判断,我认为互联网就是内容+互联。内容和互联相辅相成,而如今内容(包含代码、文章、影视、视频等)的生产的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如果说之前的 APP 平台对互联网公有内容进行了跑马圈地,如今 AI 试图直接对所有的公有内容的入口进行垄断,且对内容创作者毫无反馈(至少当下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对于过去的博客/博主至少还有两个反馈,一个是平台的用户的赞,一个是平台的现金激励(虽然很少),而如今大多只能依赖于广告,甚至反哺平台(起号目前看似乎已经很流水线了)。有了 AI 以后,隔绝了创作者和用户的平台,这个现象就更严重了,创作者得不到任何正面反馈。我不否认职业的内容创作者就是平台的打工仔,但 AI 的时代似乎打工仔的生存变得更差了。
另一方面,现金基于深度学习的 AI 算法是基于大数定律的,也就是说他的能力来源于大量的数据。这部分高质量的数据一方面来自于互联网的生产(Wiki等),一方面来自于自己生产,雇佣人去创造和标注(这个成本就非常高,大厂一般都是一个外包团队)。而互联网的数据则是训练的主要环节,随着 AI 得到重视,自然数据的保护也会提上日程。高质量的数据被垄断,AIGC 的泛娱乐信息充斥互联网,加上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导致的恶略网络环境。由此推到,内容 + 互联双双缺位后的互联网值得自己深思。我相信这些具有反叛和理想主义的精神的人肯定还在,因为这是根植于人内心的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变化,我相信这部分人的占比会变小,网上的声音变小,但人还在。他们在一起会做些什么?这个值得我好好想想,也许只要活动就会计费的区块链生态也许还真的是一种未来的形式(虽然这种极致的资本主义我个人是蛮反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