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9月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实质事件引发的个人思考,整体分为针对冲突和冒犯的思考,以及一系列生活中的零散反思。
财务实证
区间 | 目标 | 备注 | |
---|---|---|---|
家庭账户净值 | 10~20% | 550w | 暂无特殊情况 |
- 整体仓位基本上在 9月最后一周跟上了涨幅
- 诉讼方面圆满收工,利息律师费都顺利的拿到了
— 2024-09-29
冲突与本分
本月关于冲突和本分的相关事件很多,有我感受到了冒犯,有我去主动冒犯了别人,有别人对我施加不友善我加以还击。这里需要指出,对于「冲突」和「本分」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定义;这里的冲突和冒犯均以我个人的主观感受进行了界定,因此很多结论可能并非适用于所有人。
先说下我个人当下相关的人际关系的逻辑框架来源于研一前在吴军《硅谷来信》中听到的理念,这个理念影响了我整个研究生生涯,也为我带来了当下最好的几个朋友。这个理念很简单,很符合我偷懒的本性,也符合我过往谈对象的经历,这似乎是一个最适合我的相处之道。
默认对方是一个好人,当发现对方不及预期后转身离开不恋战。
诚然,这确实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法则,整体上我对人很真诚,甚至真诚的有点过分,这给我带来了更多的自由,也对应的付出了对应的代价。这个代价不是本次想讨论的内容,而是「默认对方是一个好人,不好就离开」这个细节让我在 9月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后产生了反思。
反思的点在于「如果我本和对方无交集,对于一个不好不坏的人,我应该怎么相处应该怎么决策」。
事件 01:公寓走廊上有一户人家,放了一个很大的不明快递在楼道里一个多月。我觉得有点碍眼,楼道里也会阻挡擦地的机器,在询问物业无法解决后。我碰到了对方业主,就进行比较礼貌的问询,被对方言语责难。和对方进行实质言语 Battle 后,随口头对方没同意收走。但随后半小时内,其快递被收回。
事件 02:律师告诉我们继续起诉,追回律师费的概率一半一半。此时我们本金已拿回,庭外调解时,我打算以律师费 6000 为标准进行谈判,被老婆制止,强烈要求以 7000(可能拿到的最大赔偿)为锚定进行谈判。最终,对方还价 6000 成交。
事件 03:同事找我谈生意做小程序,我在知道对方的项目盈利的情况下,我知道能外包解决方案(也做了外包商的沟通)大概赚取 20%左右的盈利,但是总觉得不够本分,就把我调研的外包服务商给了同事。
这三件事从最后结果来看,前两个的结局是好的,我被迫进行了冲突和对冒犯的反击。第三个从结果来说,我因为觉得这个钱不应该我赚而失去了一次机会。但此时可以看出,这个完全是在之前的逻辑框架外了,对方都是属于「我不在乎」的人的范畴,他不像我的好朋友,也不像我的仇人,我也没那么想和这个人深交。我们可能只是彼此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这个时候我应该怎么办。我应该如何应对「冲突」和内心的「本分」的尺子。
也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对于广大「教师家庭」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折磨人的问题。如果你也是教师家庭的孩子的话,我建议咱们一起做到下面几点:
- 谈钱不丢人,磨不开面子就只能被压估值,除非你心安理得
- 世界上「好孩子」「好公民」「好员工」这些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概念,我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要有一个内心的尺子去量别人两自己,如果你没有这把尺子别人永远不会真正的尊重你
- 讲道理的前提是你有权利,权利可以来源于法律,授权,资本,舆论。这个是单向的,如果你没有权利,只谈道理,最后只能获得一个孔乙己的长衫。你肚子里到底几碗粉并不重要。
当然,实际要真的做到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是实践和认知的结合,需要去 kuku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挑战,去不适。至少从我父亲的角度来看,他挣扎了一生也没走出这个桎梏,我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样。
但是走了看了,总比没走强不是吗?换句话说,我信念熵增大多数情况比熵减要有意思的多。
零碎反思
信息&技术&目标
陆陆续续,OKR / PARA / 信息流管理也做了好几年了。本来想把过去的文章进行进一步的更新,但觉得本次也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终态效果,因此就在这里简单的唠吧唠吧。
首先,我认为我应该脱离「技术」「方法论」,至少脱离自媒体宣传的方式。你可以观察到,绝大多「方法论」和「技术」要么动辄 4~5 个小工具,然后用 tricky 的方法串联起来。要么就是提出非常多专有名词,然后串联成一个「逻辑自洽」的方法论。
然而,落地起来,很可能发现折腾了好几个月后并不适合自己。
比如,我在 OKR 的熏陶下进行了折腾,然后发现有些项目它其实并不能被很清晰的拆成 KR,有的 KR 你无法预期你是否在什么时间内做到什么程度。同时 OKR 他不包含项目知识管理等内容,在我看来其小幅增加了使用者的成本,但在大的集体中可以让整个组织的战略更有效的执行。因此,我以为 OKR 不应该很重的应用于个人的生活,尤其是生活中很细的目标上。
后来,我接触了 PARA,并通过软考高级项目管理之后。我发现,也许这个是更适合个人的管理方式。怎么做网上有太多的教程了,这里就赘述了。想看的话可以看少数派的这两篇文章(文章01、文章02)。这里我需要强调的是,这套系统的前提假设你需要知道:
- 你做的项目是存在复利的,不是一次性项目的
- 你明确知道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用佛法来说就是已经发愿的了
如果,你做不到两点。你的 PARA 是产生不了什么高价值的,最多是一个相对好看的备忘录罢了。
以信息流整理为例,我的信息流已经是相对自动化的流程了,信息从 RSS 接收,通过配置的规则过滤出我关注的主题之后再透出给我。我通过这种方式,规避了网站的「推荐算法」,减少了 FOMO 的感觉,以及阅读信息产生的时间浪费。
听着很美好是吧,但它在实践中一开始由于缺失了一个「目的性」而导致我在上面反而浪费了更多的钱和时间。以投资/炒股为例,一个人以抄作业为主要策略进行信息摄取,他花费时间在对「人」的历史决策的观测和筛选上,筛选得到了「人」之后,最后用一个或多个 APP 进行后续的管理。另一个人,花费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如何观测和筛选」,一个信息摄入流中应该在哪里以什么方式设置信息过滤模块。正常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谁才是马喽,谁才是小丑。
好的,我就是那个小丑,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相比之前可能比一般人在投资上是有进步,但是这个弯路让我吃了不少苦头,希望看到这个文章的有缘人不要走弯路,在没有目标前,不要去模仿所谓的「技术」和「方法论」,生活不是做题,没有打分,没有适用每个人的最优解。也正因为,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解法」,因此你看到的文章只能为你添砖加瓦,而无法为你打地基,建框架。这部分我想以本月我的一条笔记收尾:
行动之前,先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 我此刻是什么样的人?
- 我想和什么人处在什么样的关系?
仓位管理
这部分就是一个投资中很 tricky 的话题,这里要反思历史上的两个严重失误:
- 在抄作业的时候,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估值的情况下重仓,真的非常重仓
- 在听消息面的时候,消息逻辑坏掉的时候,没有至少斩仓,而且仓位非常重
事实上,第一个抄作业的时候,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调研,当初个人给出的估值在实际买入的估值的折半左右的价位。后来基本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恶化,估值也在降低。但由于仓位很重,导致心态很差,后期也无法进行低位补仓,甚至抄作业的大佬本身也放弃了。而如今,这个标的已经在当初的成本线之上了。
而第二个也是,嘎嘎上头,听了消息就上了很重的仓位。消息逻辑坏掉的时候也没有进行斩仓,也是带来了 60%+的亏损。
我个人的主要将这次的滑铁卢归咎在在于「仓位管理」上,不考虑研究和分析等很技术向的问题。但从仓位管理上来看,即便一个标的非常看好,建仓建到 15%以上的仓位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尤其是还没有设定好止损逻辑的前提下。
而在我眼里,仓位管理可能更本质的还是心理因素,要时刻对市场留有敬畏之心。我可能是对的,但万一错了呢?留在牌桌上比赚的多永远更重要。